近几天来,重庆市铜梁区大庙镇三品村、石兴村,游客手提篮筐在桑林中穿梭,一串串果肉饱满、红紫油亮的桑葚挂满了枝头。
(相关资料图)
素来有种桑养蚕传统的大庙镇是铜梁栽桑养蚕最多的镇。近年来,大庙镇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围绕蚕桑“做文章”,从蚕茧和桑葚深加工到桑枝菌培养推广,大力发展蚕桑全产业链,有效促进了农文体商旅业态融合发展,实现集体经济和群众增收。
“桑泡儿”走出农文体商旅融合之路
三品村是大庙镇栽桑养蚕第一大村,养蚕数量占全镇三分之一。全村桑园面积达2000亩,占全镇三分之二。传统养蚕受市场波动影响大。本世纪初,当地栽桑养蚕之风最盛时,全镇年发种超万张,几年前就只剩下八九百张了。
为了促进桑蚕产地经济发展、增加农民收入,近年来,铜梁区在大庙镇大力变革传统蚕桑产业,努力在传统种桑养蚕模式外再走出一条新路。
2015年,大庙镇开始引进专业农业公司建设桑葚种植园推广果桑种植,推动农文商体旅融合发展。“吃起耍的‘桑泡儿’还能卖钱?我们一开始还以为村干部在开玩笑。”三品村蚕农陈德芬笑着说。
但是,随着种植园里60多个品种的桑树逐年形成规模,每年桑葚成熟季,区内外不少游客都会慕名前去采摘。尤其是大庙镇通过“一镇一主题”乡村节会带动农文体商旅业态融合发展,让游客可以采摘桑葚、购买蚕桑系列产品、观看蚕桑文化展等,体验蚕桑文化的视觉、味觉盛宴,更进一步促进了蚕桑全产业链发展。
每年桑葚采摘节期间,不仅周围农家乐一席难求,就连镇上的馒头都成了“抢手货”。“来的游客多,我们社区主打售卖的桑葚馒头,游客的评价都很好。”大庙镇文兴社区党支部书记刘飞介绍。
村民的疑虑逐渐打消了,他们在土地流转等方面全力支持桑葚种植,自己也在游客接待、基地务工等方面得到了实惠。
废桑枝孕育出“致富菇”
桑葚采摘期毕竟太短,如何在桑树上挖掘出更多价值?在三品村党群服务中心,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与村里共同组建了桑枝菌研发中心。
“平时只看到桑叶用来养蚕,其实桑树枝是很好的食用菌培养料。”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廖星宇博士说,修剪下的桑枝条,经过一系列工艺流程处理,进行大棚栽培,就可以培养出木耳、香菇等食用菌。利用桑枝栽培出的香菇不但产量高、品质优,菌渣还可以作肥料。
修剪下的桑枝条,经一系列工艺流程,进行大棚栽培,就可以培养出木耳、香菇等食用菌,现在这里已成功研发出全桑枝食(药)用菌17个品种。利用100万元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建设的桑枝菌生产线也将在今年5月投产,年产将达20多万袋。全桑枝食(药)用菌循环利用示范基地项目建成达产后,年收回废弃桑枝约370吨,群众桑园每亩年增收300元,企业菌棒年产值超300万元。
如何让村里的普通群众也从中获益?经过镇村干部的积极“搭桥”,实验室的菌种已经走进了村民家中。以家家户户都有的苞谷芯为培养料,实验室免费提供菌种,专家指导村民在家里种起了蘑菇。
村民彭锡群属于第一批“吃螃蟹”的人。“以前脱了粒的苞谷芯就烧了,现在才知道居然还有这么大用处。”彭锡群说,蘑菇可以长好几茬,用完了的苞谷芯还可以继续当肥料。在科技工作者的指导下,她把几间屋子都打扫出来种蘑菇,自家吃不完还可以拿到菜市场去卖。
把一株桑树“吃干榨净”
对桑树的开发并没有结束。桑葚果干、桑葚酒、桑葚醋这些衍生产品,今年就可以常态化成为大庙镇的特色农业产品和文旅产品了。
“今年我们引进重庆劲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,收购全镇桑葚,开发桑葚酒、干果、桑葚汁和桑葚面等产品。”大庙镇产业培育中心负责人吴雨壕介绍,生产线将在今年5月中旬正式投产,产品通过实体店和电商同步售卖。
而在三品村村民侯有劲的蚕丝被加工车间里,全手工的蚕丝被从去年秋冬开售起就一直供不应求。“每斤蚕丝可以卖300块,做成4斤重的蚕丝被每床要卖1400多块钱。”侯有劲说,他的加工厂做了20多年,北京、云南、广东、湖南等地都有顾客来定做蚕丝被。做蚕丝被的优质蚕茧,都是从周围蚕农收购而来的。
而双马村工厂化养蚕专用房和司家坝300亩蛋白桑机收桑园也陆续建成投用。桑叶直接打粉成饲料养蚕,彻底改变过去分散零星养蚕耗费大量人力、效益低下、利用率不高等问题。
随着蚕桑产业链的延展深化,大庙镇养蚕及副产物年收入达1200余万元,蚕茧收购、加工年产值达5800余万元。蚕桑农旅年收入达510余万元,实现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增长10%以上。2022年,大庙镇被评为市级农业产业强镇,大庙桑葚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。(李慧敏)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西方培训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7 联系邮箱:5 626 629 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