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年报季现已收官,A股上市公司区域版图正式刷新。
上市公司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,在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。Wind数据显示,截至5月8日,24座万亿城市上市公司数量达3159家,占总数逾六成。
(资料图)
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杭州、苏州、广州、南京、成都、宁波、无锡上市企业数量均在110家以上。这些城市也是新增上市企业的主要瓜分者,2022年以来新增上市企业均在10家及以上。
与此同时,合肥、东莞、西安新增上市企业也超过10家,成为资本市场上的新兴力量。不过,武汉、青岛等增速趋缓,新增上市企业均仅有5家。
资本市场的实力并非仅有企业数量,更重要的是企业规模和发展潜力。从上市公司总市值来看,北京、深圳、上海、杭州、广州等14座城市已经成为资本市场上的万亿版图,合肥、重庆也已然万亿在望,是其中的佼佼者。
放在更大的范围来看,哪些万亿城市在资本市场版图上率先晋位?哪些城市上市企业盈利能力最强?
头部阵营:京沪深领跑,杭苏超两百家
从A股上市公司数量上来看,京沪两地已经分别突破464家、425家,是全国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的城市。
其中,北京的突出特点是,央企、国企较多,国防军工、通信、金融、计算机、传媒、生物医药企业十分集中。比如,金融领域有中国银行、工商银行、建设银行等10家上市银行,生物医药领域有国药股份、中国医药等40家上市药企,电信领域坐拥中国移动、中国联通、中国电信三大电信巨头。
这些数量庞大,体量惊人的龙头企业支撑起北京19.59万亿元的总市值,甚至超过上海(7.54万亿元)、深圳(8.07万亿元)、杭州(3.01万亿元)上市企业市值的总和。比如,工商银行、中国石油、中国农业银行等总市值均在万亿元以上。
与之相比,上海上市企业也达到425家,主要集中在医药生物、汽车、房地产、电子、化工等领域。在生物医药领域,有上海医药、复星医药等31家上市药企,汽车领域有上汽集团、华域汽车等18家上市车企。
不过,其与深圳在资本市场并未拉开明显差距。截至目前,深圳上市企业数量达409家,与上海仅仅相差16家。倘若从总市值来看,深圳甚至还要领先上海5000余亿元。
这主要体现在龙头上市企业的差距,上海市值200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5家,包括东方财富、交通银行、中国太保、浦发银行和金龙鱼,而深圳则有8家,其中招商银行、中国平安、比亚迪市值都在4000亿元以上。
尤为值得注意的是,北上深三城分别是北交所、上交所、深交所的“主场”,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赋能作用日渐凸显。比如,截至一季度末,北京的北交所上市企业已经达到16家,公开发行融资40.36亿元。
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此前分析,上市公司数量折射出不同省份、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和投资吸引力。作为融资和优化配置的市场化平台,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助力。
从这一维度来看,上市公司数量前十阵营中,上市公司数量与经济总量的排序基本一致。不过,杭州、苏州和南京的上市公司数量表现相比经济表现更为亮眼。在京沪深之外,杭州与苏州构成第二梯队,上市公司数量均在200家以上。
除此之外,广州、南京、成都、宁波、无锡A股上市企业数量也均在100家以上,与前述城市一同构成万亿城市A股版图中的“前十阵营”。从2022年以来,10座城市新增上市企业数量均在10家及以上,短时期内地位无可撼动。
腰部格局:东莞增量最大,合肥反超武汉
相比头部城市的“强者愈强”,A股上市公司数量在腰部城市身上的竞争态势更为激烈。从增量来看,2022年以来合肥、东莞、西安分别为12家、13家、11家,成为腰部格局的搅动者。
2021年合肥A股上市公司数量为67家,距离排名第11位的长沙差11家,距离排名第12位的武汉差4家。不过,凭借亮眼的增量,目前合肥已经反超武汉3家,并且将与长沙的差距追至6家。
5月5日,国内第三大晶圆厂、市值380亿的晶合集成登陆上交所科创板,成为安徽历史上最大IPO。就在同一天,合肥芯谷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又向上海证券交易所递交招股书,准备在上交所上市。这一度引发全国媒体广泛关注,被解读为“最牛风投城市”传奇继续。
值得一提的是,2023年以来,合肥已经有龙讯股份、华人健康、颀中科技、晶合集成4家新增上市企业——这一战绩跟A股第三城深圳相当。更为重要的是,4家企业中,3家涉及半导体相关领域,显示出合肥在新兴产业领域强劲的实力。
在合肥之外,西安、东莞是A股腰部版图中的耀眼新星。2021年,西安、东莞上市公司数量分别为47家、45家,排在全国第18、19位。对比青岛(59家)、福州(51家)均有不小的差距,不过凭借过去一年多的亮眼增量,目前已经双双完成对福州的逆转。
截至目前,西安、东莞A股上市企业数量均为58家,超过福州成功晋级。与此同时,二者跟青岛的差距缩小至6家,大有赶超之势。今年以来,东莞的电动车企业绿通科技、西安的新材料企业北方长龙已经先后登陆资本市场,但是青岛依然颗粒无收。
经济学家宋清辉向城叔分析,当前资本市场对企业、产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作用越来越强,也备受各地重视。近两年来合肥、西安和东莞等城市上市企业增长迅速的背后,一方面是营商环境的持续提升,包括培育上市企业的针对性政策有力,不仅激发出企业活力,更增强了城市的软实力;其次,它们本身产业链相对完善,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和空间。
在合肥、东莞和西安加速起跑的同时,天津、重庆、长沙的新增上市企业数量也分别达到9家、9家、7家,增速尚可。相比之下,武汉、郑州等经济强市的表现并不如意,2022年以来增量均只有5家,面临“追兵渐近、标兵渐远”的形势。
截至目前,武汉、青岛和郑州A股上市企业数量分别为76家、64家、38家。眼下,这些城市均已经提出“十四五”争先进位的目标——
根据规划,武汉要在近三年力争每年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15家以上,2024年全市上市企业达到143家;青岛2023年将力争新增上市及过会企业10家以上,继续保持企业上市快速发展态势,在北方城市资本市场上争先进位;郑州计划利用5年时间(2022-2026),实现境内A股上市公司数量翻番,达到66家。
盈利能力:天津福州领跑,南通最低
对区域经济发展而言,上市公司的数量反映资本市场的规模,而其盈利能力则反映资本市场发展的质量和水平。在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,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和盈利能力尤其重要。
倘若选取营业净利率(净利润总额/营收总额)指标来衡量24座万亿城市上市企业的盈利能力,则会发现上市企业数量乃至营收总额规模跟盈利能力并非一一对应。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西方培训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7 联系邮箱:5 626 629 @qq.com